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买各种小配件以及一些工具,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五金店了。小小的五金店所卖的东西太多了,既有各种螺丝和钉子,还有钳子、扳手以及拖把、水管、电线等等,甚至有些五金店还会卖水泥沙子和砖头。
据考证,“五金”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一本记述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吴越春秋》,其中就出现了“五金”这个词——《吴越春秋》卷四《阖闾内传》:“臣闻越王元常使欧冶子造剑五枚,……一名湛卢,五金之英,太阳之精。”按《汉书·食货志》上“金、刀、龟、贝”注:“金谓五色之金也,黄者曰金,白者曰银,赤者曰铜,青者曰铅,黑者曰铁。“
而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所谓的五金,就是指金、银、铜、铁、锡这五种金属。金属的进一步应用,对人类社会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金属制品,出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军事活动的各个角落。到了现代,随着金属的品种越来越多、金属的进一步应用,金属制品也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例如五金工具、五金零部件、日用五金、建筑五金以及安防用品等,人们也就将用金属制成的所有产品都统称为五金。
“金属”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不同的特性,例如铅(一种致密的重金属),汞(一种液态金属)和钠(一种软金属,可以用刀切开),那么,金属有哪些主要特性呢?
严格来说,并非所有金属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都是坚硬的,汞在常温下为液体,在炎热的天气中,镓会在手掌中融化。某些金属,例如钠和钾,非常柔软,可以用小刀切成块状,就像蛋糕,但是,大多数金属还是很坚硬的,在特殊条件下还具有韧性,这种韧性是金属能大规模应用的原因之一。金属的硬度是由其内部原子相互排列的方式造成的,大多数金属具有非常强的原子间吸引力,这会导致它们的原子非常紧密地聚集在一起,由于原子之间的距离非常近,因此它们之间的空间很小,所以在施加外力时它们无法移动太多。这种原理也让金属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原子的紧密排列也解释了为什么金属那么重。要让金属变成有用的产品,不管是锻造还是浇铸等工艺,都需要金属拥有很好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被压缩或压扁而不会破裂或破碎。
例如,黄金是一种非常具有延展性的金属,巴掌大的一块金可以压成足球场大小的薄片。
众所周知金属是导热、导电的,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很好地存储、传递热量和电能,金属储存、传递热量和电能的能力分别称为导热性和导电性。金属是良好的导热体,它们有紧密的堆积结构,因此任何原子的运动都易于传递给其相邻原子。金属由于其自由移动的电子而成为良好的电导体,在金属上施加电压时,电场会触发电子电荷的运动,所以它们在电子场的影响下非常容易移动。金属还因其独特的外观而闻名,在光下,金属具有闪亮外观,金、银、铂等金属则拥有夺目的光泽,这也让它们在珠宝和装饰中拥有更大的价值。金属的光泽是通过光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得来的,在金属中,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当光照射到表面时,电子吸收光并激发能量,当电子的运动变快时就会产生更多的反射光,人眼就能看到闪亮的金属。金属的另一个特征是其产生磁场的能力和受磁场影响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金属中的电子会混杂在一起,但是,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电子将自行定向,从而产生正负极。金属容易被磁化,因为它们具有许多开放的电子轨道,因此电子可以移动并改变方向,就更容易使它们的磁场对齐,在外部磁场的影响下变成磁性的材料。大多数带磁性的材料不会无限期地保持磁化状态,会受到外部环境而失磁,但在去除磁场之后,某些材料能够保留其磁性。
走进现代工业社会,金属-五金制品行业更是迅猛发展,五金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五金制品也成为工业制造不可缺少的一个产业环节。金属作为工业制造的配套产品、半成品以及生产过程所用的工具等等。只有一小部分日用五金产品是人们生活必须的工具类消费品。在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制造业是位列第三大类的行业。其中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制造,例如:农副产品、食品饮料、烟草、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家具、印刷及文体用品以及医药制造等;生产资料的制造,例如:石油化工、化学纤维、橡胶塑料、非金属制品制造、金属冶炼及加工、金属制品制造、通用设备制造、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器材、通信电子等等。而制造业中的金属制品与通用设备制造中的通用零部件等分类中的相关产品则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小五金”。由此可见,‘小五金’并不是一个已有的行业类别,而是上述几种金属制品——五金产品的交叉组合。而在整个制造业中,‘小五金’的职责在于给制造型企业提供零部件和生产工具,而并非作为最终使用的行业专用设备。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小五金”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小五金”与制造业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